logo ucas3logo ucas3 w 工程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 赵远
  • 日期:2025-09-16
  • 33

(本方案于2024年10月修订)

  

     为规范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硕士研究生的管理,确保培养质量,根据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试行)、《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及《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工作指南》,结合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的学科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特征,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旨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具有一定领导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培养要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系统规划与设计、定量分析与评价、管理优化与决策等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系统化思维、批判性精神、创新意识、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团队合作与领导力。
  3. 具有对复杂生产系统、服务系统等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运作的能力,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4.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全日制学习,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上课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三、培养方式与导师指导

     1.采取课程学习、实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2.学生在学习期间需参加不少于半年的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方式包括企事业单位实习、参加应用项目、对企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等。

     3.实行双导师制。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指导经验的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相关老师及企业资深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位论文进行联合指导。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低于36学分,包括课程学习不低于30学分和必修环节6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核心课、专业课和研讨课,总计要求不低于30学分。课程设置采用模块方式,应覆盖以下模块:必修课(公共必修课、核心课)23学分,选修课程(专业课、研讨课)不低于7学分。

      课程及学分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课时

备注

公共必修课(7学分)

硕士学位英语

3

64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36

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6

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

1

20

学科核心课

(6学分)

工程伦理

2

40

6选3

高级管理学

2

40

工程经济学

2

40

定量分析:模型与方法

2

40

工程管理概论

2

40

项目计划与控制

2

40

专业核心课

(10学分)

人因与设计

2

40

运营与管理

2

40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

2

40

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

2

40

大数据技术

2

40

专业课

(不少于8学分)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2

40

也可以选修导师认定的同类课程

云计算

2 

40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2

40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2

40

工程系统决策与优化

2

40

信息技术与数字安全

2

40

应急管理思想、方法与应用

2

40

应急工程管理

2

40

智慧应急:理论、技术与应用

2

40

研讨课

工业工程与管理前沿研讨课

1

20

   

五、必修环节及要求

      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学术报告与实践总结报告不少于2学分(听讲座每次0.5分)。必修环节在提交学位论文前必须完成。

     1.开题报告

      论文选题应符合问题导向,来源于工程实践。研究生必须调研、查阅中外文献,了解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工程实践进行深入挖掘,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时间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学院定期组织开题报告考核,聘请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开题报告考核小组。学生需至少提前20天将开题报告发给导师请求指导,并由导师同意后方可报名开题报告考核。考核通过者可申请进入中期考核阶段,考核不通过者需要在导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并向学院申请下一次的开题报告考核。

      2.中期考核

      论文工作的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要求研究问题明确、逻辑清晰、写作规范,已完成主体研究工作的四分之三。中期通过时间距离申请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

      学院定期组织论文中期考核,聘请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论文中期考核小组。学生需至少提前20天将论文发给导师请求指导,并由导师同意后方可报名论文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可申请进入论文评阅与答辩阶段,考核不通过者需要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向学院申请下一次的论文中期考核。

3.学术报告与社会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课题组的学术讨论会和国内外的各类学术活动,参加社会调查、工程实践等活动。研究生在学期间需累积听取4次及以上的学术或行业讲座,可获得2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提交1篇具有硕士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工程实践,必须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的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能够反映作者应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要求格式规范、逻辑清晰、数据翔实,方法得当并正确使用,结论可靠。学位论文的撰写应符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指导意见》。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

      

七、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1.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的规定环节,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2.学术不端检测:利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查学位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学位不端行为。论文重复率小于10%方可进入论文评阅环节。

      3.论文评阅采取“双盲制”。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3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包括1位外单位同行专家)。

3份专家评阅意见均为“同意答辩”或“修改后答辩”,并且总体评价为“优秀”、“良好”,可参加本次答辩。

3份意见中仅有一份论文总体评价为“中”或“修改后评阅”,可重新送审一次,累计获得两个“中”或“修改后评阅”的评阅意见,直接取消本次答辩资格,不再送审。

3份意见的论文总体评价有一个为“差”或“不同意答辩”,或有两份意见的论文总体评价均为“中”或“修改后评阅”,直接取消本次答辩资格,不再送审。

  1. 论文答辩由学院统一组织。学院聘请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其中至少包括1位校内专家和1位外单位同行专家,专家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答辩人在答辩过程中不能以任何方式透露导师姓名及有关信息。

答辩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获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2/3及以上票数同意,方可做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

    

八、学位授予

     在规定时间内,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