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力学学科(0801)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博士研究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如下: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按照招考方式,分为公开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等三种招收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管理。研究生获得学位所需学分,由课程学习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
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倡导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对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博士生,应成立有相关学科导师参加的指导小组,且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小组、以及答辩委员会组成,应聘请相关学科的联合指导教师,同时要求成员相对稳定。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实行弹性学制。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或4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在内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通过直接攻博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5年或6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四、课程体系与学分要求
1.硕博连读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
本学科硕博连读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必须学习的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两类。其中,公共学位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课程和外国语课程;专业学位课包括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非学位课是为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科学前沿讲座中选修)。
硕博连读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27学分,即:公共学位课11学分,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课程和外国语类课程;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6学分,公共选修课不低于2学分。
(1)公共学位课: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公共学位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公共学位课 |
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 |
1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硕士学位英语 (英语A) |
3 |
||
博士学位英语(英语 B) |
2 |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2)专业课:
课程名称 |
课程属性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连续介质力学(流体) |
专业核心课 |
60 |
3.0 |
秋 |
材料物理基础 |
专业核心课 |
50 |
2.5 |
秋 |
高等流体力学 |
专业核心课 |
60 |
3.0 |
秋 |
固体力学导论 |
专业核心课 |
60 |
3.0 |
秋 |
流体力学导论(偏理论) |
专业核心课 |
60 |
3.0 |
秋 |
量纲分析 |
专业核心课 |
60 |
3.0 |
秋 |
连续介质力学(固体) |
专业核心课 |
60 |
3.0 |
秋 |
力学实验原理与技术 |
专业核心课 |
60 |
3.0 |
秋 |
有限元方法 |
专业核心课 |
72 |
3.0 |
秋 |
流体力学导论(偏应用) |
专业核心课 |
60 |
3.0 |
秋 |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秋 |
气体动力学基础 |
专业普及课 |
36 |
2.0 |
秋 |
生物力学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秋 |
渗流力学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秋 |
应用偏微分方程与科学计算 |
专业普及课 |
50 |
2.5 |
秋 |
张量分析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秋 |
高等结构动力学 |
专业普及课 |
60 |
3.0 |
秋 |
机器学习基础理论及其在工程科学中的应用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秋 |
文献阅读 |
一级学科普及课 |
30 |
1.0 |
春 |
计算流体力学 |
专业核心课 |
60 |
3.0 |
春 |
弹塑性力学 |
专业核心课 |
50 |
2.5 |
春 |
高等岩石力学 |
专业核心课 |
40 |
2.0 |
春 |
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 |
专业核心课 |
60 |
3.0 |
春 |
高温气体动力学 |
专业普及课 |
42 |
2.0 |
春 |
环境流体力学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断裂力学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旋涡运动基础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两相流动与热物理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低温材料科学基础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云计算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智能制造技术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水动力学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高等土力学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微纳米流体力学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物理化学 |
专业普及课 |
40 |
2.0 |
春 |
文献阅读 |
专业普及课 |
30 |
1.0 |
春 |
高速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 |
专业研讨课 |
20 |
1.0 |
春 |
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方法 |
专业研讨课 |
21 |
1.0 |
春 |
复合材料力学与设计 |
专业研讨课 |
20 |
1.0 |
春 |
微重力多相热流体动力学 |
专业研讨课 |
20 |
1.0 |
春 |
非牛顿流与多相流体力学 |
高级强化课 |
20 |
1.0 |
夏 |
注:具体课程参考每学期中国科学院大学课程开设表,相关课程体系参照学校教务部最新文件执行。
(3)公共选修课及专业研讨课:
在导师指导下,从国科大开设的课程中选修。
2.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
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低于9学分,其中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课程和外国语类课程三门公共学位课5学分。
公开招考博士生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公共学位课 |
博士学位英语(英语 B) |
2 |
5学分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
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 |
1 |
||
专业课 |
学位课 |
4 |
不少于4学分 从学院开设专业课中选择 |
选修课 |
注:具体课程参考每学期中国科学院大学课程开设表,相关课程体系参照学校教务部最新文件执行。
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博士研究生应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应广泛阅读本专业学术期刊(国际、国内)。经典著作和学术期刊目录由博士生导师(组)根据培养需要提出具体要求。
六、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的基本要求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综合考核。博士资格考试重点考察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了坚实和宽广的学科基础和专门知识;是否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否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一般应在博士生入学后第二学期(直博生在入学后第四学期)之前完成,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具体实施细则由学院教授委员会确定。
七、必修环节及要求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以考查为主,总计6学分,具体为: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2学分。
研究生在广泛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明确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在征求导师(组)意见后,提出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撰写《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方面。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开题报告。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拟解决的途径、下一步工作计划及论文预计完成时间等。研究生需撰写《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登记表》,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中期考核。除保密论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半年。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是指学生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或研讨会上所做报告(包括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博士生不少于3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较好地完成研究助理、教学助理、管理助理的工作或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的情况均应记录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登记表》中,申请答辩前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研究生部备案。
八、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 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完成论文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的具体时间由学院教授委员会决定,但自选题报告通过至申请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选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应以学术活动方式在相应研究方向范围内公开进行。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选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应符合国家、学校和学院规定的格式。本一级学科博士论文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
(1)论文选题方向明确,能接触学科前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或工程实际意义;
(2)论文要有文献综述部分,对原始文献要重点论述,并对近期研究文献给出详细分析,指出其研究意义、学术价值、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并阐述拟开展研究的学术意义;
(3)缩写需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给出全称,且全文缩写单独列表放在文前;
(4)博士论文中涉及自编计算程序的,需规范整理与说明,不涉及保密的详细编程流程图或自编程序核心部分应以附录形式出现;
(5)专业术语规范,引文注释合理;
(6)博士学位论文的最后一章为总结与展望,对所做的研究做一系统的总结,指出理论体系、分析方法、实验技术或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用于申请博士学位的创新成果,应是在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并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具体参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博士研究生可以以学术期刊论文、学术会议论文、专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种形式(以下统称相关学术成果)展现其创新成果。相关学术成果可以作为评价学位论文水平的重要参考。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具体要求标准及相关认定程序参照《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执行。
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成果应满足整体科学质量高、对知识与学科贡献大两个必要条件。要求博士论文工作是给现有知识带来一定的本质性贡献的原创工作,包括原始创新知识、完善现有知识体系和拓展现有知识边界。
九、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