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ucas3logo ucas3 w 工程科学学院

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大咖齐聚国科大 探讨“大国装备”

  • 赵远
  • 日期:2020-12-14
  • 1148

  近日,我国重大科学装备捷报频传:嫦娥五号完成月壤样品转移“挖土”成果将带返地球,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可以说,在高科技时代,无论是上天、入地、下海,所要解决的都是装备问题。

  12月8日,以“工程科学与大国装备”为主题,“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在北京怀柔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论坛上,来自于中国高铁、无人机、深海潜水器、“高超巨龙”和装备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在重大工程中的实践和思考,共同探讨了中国装备理论和工程科学,对进一步制定科学的装备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嘉宾合影 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

  该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和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承办,旨在以工程科学这样一个工程与科学的交叉领域为核心,凝聚工程界、科技界、哲学界、企业界等多学科不同专业的知识与智慧,促进工程科学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国科技体系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胡文瑞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李家春院士等“大咖”齐聚,来自工程界、科技界、哲学界、企业界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李树深 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

  李树深在论坛上表示,在当代中国社会所处特定历史条件下,工程科学尤其具有独特战略意义,它是未来各种战略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摇篮。工程科学不是传统的工程技术,而是适应现代工程发展的要求从现代科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关于人工物的科学,是现代工程技术的思想源泉和概念基础。当前面临困境的芯片、光刻机等光电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等,大都根源于工程科学。没有晶体管、半导体、材料和计算机等基础科学一定程度的优先发展,就没有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光刻机就更是集分子激光、精密光学等众多的工程科学于一身的装备。正是这些以人工物为核心的工程科学发展相对滞后,使得我们难以产生像英特尔、高通这样一些由实验室成果直接驱动的高科技企业。

  李树深认为,装备作为一种典型的人工物,既是工程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又是工程与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工具,在现代工程科技体系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装备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尺度。本次论坛以“装备”为主题进行专题研讨,不仅能够促进铁路、航空、航天、航海、电子等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装备工作者之间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增进共识,而且可以进一步反思不同学科的装备概念,丰富和完善不同学科领域的装备理论,建立和发展一般的装备理论,对于我们制订科学的装备发展战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文瑞 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

  胡文瑞也强调了工程科学和装备的重要性。他认为,工程科学是根本解决关键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未来科技发展需要中国自己的科技人员自力更生,开创出一条属于中国科技自身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只有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和先导,大力发展原创性工程技术,才能够根本摆脱国际制约,真正成为工程强国。

  “事实上在现代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一体化的大科学、高技术、信息化时代,没有现代装备和现代工程作为支撑也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工程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胡文瑞表示,装备是人类工程实践的重要物质保证,决定着工程实践的成败与得失,在国家安全领域决定着生死存亡,要从工程大国走向工程强国,必须要从装备大国走向装备强国。

李家春 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

  李家春在致辞中指出,工程科学思想是钱学森先生以普朗特与冯·卡门为代表的应用力学学派基础上发表起来的。钱学森认为,要发展工程必须要应用最前沿的基础科学的成就,再创新,并且同工程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我们的工程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的工程的创新。“我们在国际的航天工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的航天工程的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仅仅60年的时间,从航天事业的起步到发射卫星、同步卫星到‘天宫’系列,到‘嫦娥’系列,也大概用了60年的时间。这个实践就证明了工程科学思想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傅志寰 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

  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作了《中国高铁发展与创新》的主题报告。他介绍,历经探索突破阶段、快速建设阶段、自主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完备的高铁技术体系,总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是少数能够提供高铁全套技术的国家,同时正在研发时速400公里的新型高速动车。他指出,长期实践告诉我们,市场是换不来核心技术,期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靠不住的。核心技术的攻克关键在于自力自强,要培育自主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内功”,不是“速成品”,不能靠“短平快”。它是长期积淀的结晶,它的铸就并非三四年的功夫,而是数十年的培育、积累、磨砺、激发的结果。试验是创新的摇篮,创新的根基和载体是人才,我国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以用户为主导的研发体系都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朱俊强 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朱俊强进行了《无人机及其动力关键技术分析及验证》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无人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取代很多人类的工作。无人机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助推无人机的发展还是靠“信息革命”,其中人工智能居于提升无人机应用能力的颠覆技术的首位。此外,动力是无人机的关键,发动机是无人机的核心,是皇冠上的明珠,而“涡扇发动机绝对是符合国家的利益,如果抓无人机发动机,它‘首当其冲’”。

李硕 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硕进行了《深远海谱系化潜水器研发与应用》主题报告。他介绍了我国深远海的谱系化潜水器的研发与应用,指出我国已初步构建了深远海谱系化潜水器装备体系,形成了全海深探测与作业能力,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构建了世界先进的纵贯海面-水体-深渊-海底的海洋装备体系,使我国具备了深海/深渊、大洋和基地的探测与作业能力,具备了深远海技术装备研发设计能力、试验保障能力、功能组织能力,为实现高层面的深远海重大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后疫情时代”,他认为面对海洋问题还应机器人这样的平台建立“机器人海洋学”“机器人海底测绘学”等学科,引领技术推动科学研究新模式,拥抱海洋机器人观测、探测、作业的新时代。

  下午,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姜宗林进行了《“高超巨龙”—国家重大科研装备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主题报告。国科大资深教授李伯聪进行了《装备与装备哲学》主题报告。

  论坛开幕式由国科大党委副书记高随祥教授主持,主题报告由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戴兰宏,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炳忱研究员分别主持。

20201211145501

     

相关阅读:

  国科大校长李树深:“卡脖子”技术大都根源于工程科学

  地面最快!我国正开展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研究

  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内功

  这组数据展示我国载人潜水器的三次技术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