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在这个场合发言,首先向工学院首届郭永怀力学实验班的同学们表示真诚的祝贺!祝贺你们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业修行,顺利开启了新的人生旅途。在大家告别校园之际,作为老师,为大家的学有所成感到高兴,所以我欣然接受了学院领导的委托,代表工学院老师,跟同学们讲几句话,对即将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的你们送上一份祝福。
与同学们初次相遇是在2019年6月6日的晚上,当时受倪院长的邀请,我给大家讲了一堂科学前沿进展的讲座,其实那次也是我第一次到玉泉路校区。讲座之后,有许多同学留下来与我讨论科学问题并持续了很长时间,你们对于学问的好奇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几天我在朋友圈转发了清华姚班张焕晨助理教授的一篇博文,他在提到之所以选择大学教师为终身职业时写道:“除了我本身就喜欢科研与教书外,最吸引我的是能一直和一群最优秀的年轻学生混在一起,和他们一起保持一种喷薄欲破晓的朝气。”在座的同学就是这样一群最优秀的年轻人。因讲授《工程科学中的应用数学导论》课之故,我在2019年的下半年与大家相处了一个学期,之后也指导了部分同学的科研实践与毕业论文,你们聪颖智慧的头脑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这些教学科研活动中,我们也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友谊,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因此,作为老师和朋友,在离别之际,给同学们提两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向流体学习。
- 地球上的生命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活在一个充满流体的世界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无论是空气还是水,世界上处处都是流体。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是说做人要像水一样,帮助万物,默默不争。流体很接近于道的品性,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老子还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说这话的意思就是海纳百川。做人当如流体,要有胸怀全局的格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如西南财经大学张宗益校长所言:“格局与气度是对异已的包容,海纳百川闻过则喜;是包容中取舍的智慧,见贤思齐从善如流;还是从容超然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关系,以开放的心胸理解不同,以合作的方式实现进步,明得失知进退,活出精彩的人生。
- 学习流体在顺境中顺流直下、御风而行,在遭遇阻碍时持续累积势能,直至将势能全部转化成动能。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越受阻,就会不断积聚自己的力量,其势愈增,直到最终排除障碍,开拓自己的道路。人生其实是场马拉松,不用太在意起步的蹒跚或一时的受阻。南科大校长薛其坤院士总结自己的科研经历:两次考研的失败,七年读研的坎坷,八年留学的苦乐,十五年创业喜悦。1992年出国的他当时已近而立之年,博士尚未毕业,成果廖廖无几,跟现在的青千海归,三十出头就成为教授的年轻人比起来,差得很远。但这些完全不妨碍他从92年开始开启如同开挂般的人生,因为其势已成。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hn Goodenough教授当年想学物理的时候被管学生注册的老师告之:“物理学所有厉害的东西,人家在你这个年纪都已经搞完了,你现在才想着开始啊?”足够好先生最终还是考上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然后开学考试一考就挂科了,毕业二十多年也没有做出自己真正满意的工作。直到他五十七岁在牛津发现钴酸锂才开始名声大噪。七年前老先生说过一句话:“我才九十二岁,人生还长着呢,还能解决很多问题。”
第二、希望同学们向固体学习。
- 学习固体的弹性和塑性。弹性指材料受载发生形变,卸载恢复原状的能力。同学们都选择了在毕业之后追求更高的学问,但真正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遇到各式各样的挫折、障碍,甚至是压力巨大的困境。作为师长,希望大家面对挫折不被打倒,像弹簧一样,在压力下不断积累反弹的势能。至于塑性,则引申为跳出舒适圈,不断塑造自我的能力。中国现代科学家群体自诞生以来就有以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为出发点重塑自我的精神特质,以那些舍弃功名利禄、深入茫茫戈壁、甚至献出生命的“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几乎都从国家需要出发选择自己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很多人放弃了原本自己驾轻就熟的研究方向。钱伟长先生在他的一生中不断改变所学专业和领域,据说共涉猎十六种不同的专业方向,做了很多貌似毫不相干的事情,而这都是为了国家需求;据郑哲敏先生回忆,钱学森先生曾同他讲:“不能挑三拣四,原则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岁月轮转,时代变迁,薪火相传,在这个强调实现自我价值的年代,希望同学们能把个人在科学和事业上的奋斗目标同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结合起来,不断塑造自我,超越自我。
- 材料的强韧化是固体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力学家们试图突破强度与韧度之间的对立,做出既强且韧的材料。我希望同学们也能把自己淬炼成一种既强且韧的材料,拥有强大的实力与坚韧的品质。在新冠疫苗研发中大放异彩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的奠基人卡特琳·卡里科和这一技术死磕了近四十年。她称自己曾是同事眼中的笑话:“他们最后一次嘲笑我,是在七年前,他们得知我要加入BioNTech,一个找不到官网的公司。”在新冠之前的四十年里,卡里科经历了mRNA技术遇冷、被大学解雇、研究团队遭解散、长年没有项目和成果、教职被降至最低级别等重重困难,卡里科始终没有放弃,她说:“目标明确、充满斗志是我们家的传统。被打倒时,我知道如何振作起来。只有真正热爱学术研究的人,才能坚持下来。”最终的结局大家就都知道了,mRNA技术在新冠疫苗研发中一战成名。在接受采访时卡里科称自己从未怀疑过mRNA技术:“我从动物研究中看到数据。我一直祈祷,自己能足够长寿。这样就能看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得到认可。”卡里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强大的实力、坚强的内心和坚韧的特质才能造就事业上的传奇,希望同学们也同样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毕业了,让我们共同珍视过去,放眼未来。结束了四年的校园生活,同学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面临新的挑战,抒写新的人生篇章。我相信你们在进入人生新阶段后,能够经受住新环境的种种考验;相信你们能够在实践中磨砺人生,慢慢成为你们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最后,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对自然万物的赤子之心、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心,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之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谢谢!
---- 2021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