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这个绵绵秋雨刚刚结束、天光正好的日子,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为主的31位本科新生从风景秀丽的雁栖湖出发,到达北京市区三环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关村园区,参与大学生涯的第一次学业导师见面交流会及参观活动。
首先进行的是学业导师见面会,见面交流会在一片融洽中拉开序幕。工程科学学院何国威院长致辞中重点强调学术严谨、生活习惯与学校文化和科技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随后,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明教授向在场同学们介绍了郭永怀力学实验班的特色。郭永怀力学实验班不仅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而且教学设备先进,创新的培养体系以及多样化教学模式令同学们眼前一亮。
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采用双班主任模式,即科学家班主任与青年班主任结合,会议中25级“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科学家班主任王士召教授号召同学们向郭永怀先生的科学精神学习,做好“中国力学的铺路石子”,坚定发展这一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学科。力学作为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重要的桥梁,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可谓是历久弥新。王老师表示力学的学习之路无疑是充满艰难险阻的,但国科大人更应把握挑战,不负人生。
在学业导师分享环节,来自流体力学、流固耦合、固体力学、力学与人工智能交叉方向的各位导师们依次进行了研究方向的介绍并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许。导师们希望同学们以真诚的心态从多个角度看待世界,在学习同时学会给人生留白;放下焦虑、享受好玩的力学!
在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就专业学科内涵、大学学习方法乃至未来人生规划等方面积极提问,通过导师们的耐心回答,相信同学们对力学专业、对大学生活、对发展方向都有进一步的认识。
走出礼堂大门并不是见面交流会的句点,同学们马不停蹄地前往力学所展厅。从京郊蹒跚起步的发展历程到今日飞越亚轨道的御风之翼,恢弘壮丽的史诗在同学们面前展开。且不说爆炸力学、空天飞行器、海洋工程,一个J F 12风洞模型就足以让围观的同学们兴奋不已。在这科学生长的地方,新的精神火炬在新一代国科大人心中深深扎根!
在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的办公室旧址,同学们见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用生命书写的故事。简朴的书桌边,讲解员讲述着郭永怀先生为了回国烧毁辛苦撰写的书稿、在坠落的客机上用生命保护核爆炸的数据。同学们一片沉默,这是肃穆和庄严,更是对科学家精神发自内心的敬意。
力学所流体实验室则位于地下深处,巨大的水池钢梁仿佛述说着一次次实验攻关的往事。研究人员讲解着奇妙的涡流,这看不见的流动可以用小颗粒与激光现形;水池边平平无奇的塑料实验管道,竟是出自实验室人员的设计。第一次见到流体实验室的同学们都十分激动,讲解人员面对好学的晚辈露出会心微笑:终有一天,你们将有机会来到这里!
作为遗迹的爆炸洞已被改造成展览馆,正是这里点亮了新中国力学爆炸实验的黎明。同学们面前轻气炮的长管直接连接到原来的洞室中。洞内一片昏暗,讲解员清晰讲述用水隔开炸药与原料的分层、那些曾经透过窗口紧张观察现象的眼神;同学们学到了,这冰冷坚硬的混凝土,承载着在最困难时代仍永不言弃的希望火光。
半天的行程接近尾声,郭永怀先生与钱学森先生的塑像静静面对着新一代前来参观的学子。铜像眼中反射的光芒,仿佛跨过半个世纪的时空,与新中国力学学科的后人静静交汇。天色近晚,只为期待明天早晨的朝阳;与学术导师的见面交流会告一段落,但郭永怀力学实验班的同学们将怀揣着科学信念与未来期许,踏上明天崭新的征途。